新华社西安2月13日电(记者沈虹冰 王泽昊)一个西北地区的小村能够有多“热”?
陕西,袁家村,今年新年期间,再次稳居全省景区招待游客人次数第一,归纳收入1.8亿余元;
打破思维枷锁,应战新开展形式,靠售卖“村庄滋味”,袁家村成了闻名遐迩的“关中第一村”。
不沿边不靠海不依城,距大城市西安65公里,袁家村扎根本乡本土,走出了一条村庄复兴之路。
冬日的关中平原寒意阵阵,但袁家村却是一派炽热气候。村子里锣鼓声、秦腔声此伏彼起,游人如织的小吃街飘来诱人的香味……
村口不远处,有一栋4层民宿,这是乡民袁旭的家,当年村里最早开农家乐的农户之一。20多年前,这里是粗陋的砖房,时过境迁,袁旭的房子越建越好,新年期间一房难求。
“上一年,花了300多万元装饰晋级,从头开门迎客。没想到短短十几年,咱们家就产生了如此大的改变。”坐在宽阔的客厅,袁旭浮想联翩。
20世纪90年代末,水泥厂等村办企业连续关闭。村团体经济路在何方?几近衰败的袁家村面对选择。
彼时三秦大地变革春潮涌动,旅行业方兴未已。通过广泛的评论,乡民将目光聚集在开展村庄旅行。
“村庄旅行要斗胆测验,农家饭、农家景对城里人是个‘稀罕物’。”决然辞去咸阳市公务员作业、回到村里的乡民郭占武,由于有经历、有才干,在乡民推举下当起了村支书,带着大伙说干就干。
2007年,零散的几家农户开门做起了农家乐,当年营收马到成功。次年,渐渐的变多的农户参加其间,村庄旅行不断开展。
小吃街一店一品,甑糕、羊肉泡馍等上百种小吃,挑动着门客的味蕾;不断丰厚的秦腔、皮影戏等风俗艺术,为游客奉上民间传统文化的盛宴;民宿、酒吧、咖啡馆等也如漫山遍野般多了起来……袁家村的业态日渐丰厚。
不少人感叹,“与其说是在售卖美食、风俗,不如说是在售卖原汁原味的村庄日子,将五湖四海和城里的客人揽‘下乡’,袁家村农文旅开展的路子走对了。”
眼看游客渐渐的变多,郭占武却犯起了愁。“没有只升不降的波涛,稳住客流才是真本事。”
彼时,陕西境内仿照袁家村的“风俗村”多达70多家,同质化竞赛日趋激烈。回答好“游客凭啥非得来我家”这个根本问题,成为“破卷”的要害。
郭占武举行乡民大会群策群力,整理思路,一条朴素的开展逻辑逐步明晰——打造质量。
袁家村对团体财物进行股份制改造,将油坊、豆腐坊、面坊等商户转为合作社,以股份为枢纽,打造乡民利益共同体。
起先许多乡民不理解,心存诉苦,“凭什么我家好好的生意要让他人来插一脚?”
郭占武带着村两委班子,挨家挨户解疑释惑,“一家独大势必会构成木秀于林的成果,没了森林,一棵树也难活下去……”
日复一日,准则的优势逐步闪现。乡民广泛持股,纷繁把“鸡蛋装进更多的篮子里”,构成“你中有我、我中有你”的利益格式,团体经济的蛋糕越做越大。
“人人参股、同享收益”,袁家村人不谋而合地把食品安全质量视如“生命线”——要求一切食材由村子各作坊一致把关供给,保证质量,实施闭环办理。
全村拧成一股绳,倒逼质量不断的进步。关中小吃这块金字招牌越擦越亮,袁家村的“关中滋味”历久弥香。
现在全村30多个合作社支撑起各类业态开展,用乡民的话说,“咱们做香一锅饭,都想端牢这个金饭碗。”上一年,袁家村旅行营收打破12亿元。人有信则立,业有信则成。
“商业形式一向在变,袁家村要紧跟年代脚步。不能关起门搞开展,要把眼光放久远。”郭占武盘算起一个庞大的方案——让袁家村“破圈、进城、出省”。
带着在市场上多年堆集下的好口碑,袁家村人走出村子,让地道的“关中滋味”飘向更远方。
2015年,袁家村第一家城市体会店在西安开业,30多种小吃原汁原味地从村庄搬进了商场,创下了其时“出资500多万元,仅用9个月悉数回本”的商业奇观。
这次富丽的回身“引爆”了陕西餐饮界,自此“袁家村”作为品牌,连续在西安、咸阳等城市落地开花,现在已开设17家城市体会店。与此同时,还在青海、山西、河南等地建设了袁家村地域风俗体会景区。
“靠着‘三产带二产促一产’的交融开展系统,袁家村一步一个脚印完成了逆袭,这对当下全方面推动村庄复兴有着名贵的学习含义。”西北大学经济办理学院院长马莉莉说。
“一路走来,袁家村一向在做‘惹是生非’的事,没有资源发掘资源,没有条件创造条件。”郭占武说,“咱们成功的诀窍便是,量体裁衣、与时俱进。”
旧日的西北小村,现在已蝶变为抢手文旅目的地,而袁家村的传奇故事还在持续。